任何事情没有一蹴而就的。有朋友问我航拍有没有捷径——没有!它一定是大量的阅读现场加大量实践操作,才能得到好的成绩。天赋高的人会缩短过渡的时间,不认真上心的人,就算干五六年也是了无长进。一年能把航拍从纪录片到电影都干明白,就算是天赋+基础+机遇的“天选之人”了。 2017年初,我已经在影视行业摸爬滚打了6年,机缘巧合下,我决定从老家来北京学习航拍。那时候航拍虽然已经为大众所熟知了,但从事商业航拍的团队和公司并不多。此前我也积累了些无人机实操经验,但总觉得欠缺系统训练和更专业的知识。带着这份继续深造的心情,我加入了大疆传媒。每一位加入的飞手,多半都因为这家公司名字的前两个字——“大疆”,意味着行业***。我接触的***台无人机是大疆的专业航拍无人机“悟”1,以前也自己攒过S900,但来的***天,老板就让我拆装M600开始,于是拆装了好久。在STORM***代挂如影MX的时候,我们每个人都被要求在15分钟内从零件状态调平。如影MX和ARRI mini的所有线材、电池、配重都调好,再调至电机力度±5,这个所有人都能达到。但比较夸张的是,设备重心全稳了以后,还要求在不通电的情况下来回晃,物理三轴要稳定,云台不能晃,这个15分钟之内做到是很困难的。那会儿航拍部所有人没项目就练,练得手都磨破皮了,***快的不到10分钟,我一般14到16分钟。拿我们拍《长安道》的时候举例,有一镜是正扣拍车的画面,正片可能也就用三五秒。当时我们团队内部的要求是手指在屏幕中车位置,车不能出你手指的范围,十秒不动,才视为为可用画面。假如环境有一点风,或车手的车速稍微不匀,都会产生一些偏差。其实很多剧组对航拍可能是70-80分的要求,传媒对自己人一直是要求95分。经过了大疆传媒的锤炼,再出去干剧组的活儿就很轻松了。在DJI陆陆续续地参与了一些小项目,从广告到电影到纪录片,锤到了 2017 年底,才真正算得上“独当一面”。2018 年下半年,因为家人身体原因离开 DJI,也算完满。6年影视行业基础、2 年 DJI 地狱难度。8 年过去了,我这才有底气敢说:管你是院线还是 TVC、纪录片啥的,来就是了。离开DJI以后,我接着拍了一些电影、纪录片。三个院线片里,陆川导演的《749局》对航拍要求很高,我做了一些特殊视角的模拟镜头和大量近距离高速拍摄;《东北虎》这部喜剧电影,耿军导演和摄影指导王维华对航拍也有独到的理解。顺利完成院线项目,在加入DJI以前我是不敢想的。两年里,大疆传媒教会了我专业的做事方式,可以说受益一生。我还记得公司那面松木板墙贴了密密麻麻的规范和流程。墙上贴的设备清单非常细致,不同项目要出STORM、M600或“悟”2不同的设备,所携带的配套设备都是完整的一套。当年我一个新人***次进组拍《邪不压正》,就对照单子去找库管挨个要设备就行了。大疆传媒办公区四周的软木板墙,贴满了规范和流程文件设备交给统一的人员管理,我根据项目需求提设备清单,不会说自己又管设备,又存放设备,还使用设备。专人负责专事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流程,很多团队都缺少这套东西。


2015 年至今,我也一直在做线下分享,希望让更多从业者少走弯路,一起强大。学习东西,平台非常重要。不是所有想要走这条路的人,都能跟我一样幸运,可以在航拍界的“黄埔军校”学习和成长。有些内容不能立竿见影,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大疆传媒最近出的一本书《无人机商业航拍教程》也许能够帮到你,这本书囊括了所有我在DJI学到的东西。从设备基础到商业流程,再到团队运营管理等。这本书给了新手进入行业的机会,相信大家如果认真看完并付诸实践,能够收获我在DJI两年的摸爬滚打磨练出的一样的思维。帮助更多人避坑,少走弯路,用专业的流程和规范做事,我相信这也是大疆传媒出这本书的用意。无论是新手还是有了一些经验的飞手,希望你们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。